《杜甫的五城》

 


「這五座軍城,對唐代的西北國防太重要了,所以連杜甫寫詩,也要提上一筆。它的位置和距離,在《元和郡縣圖志》等唐代地理書中,都說得清清楚楚,但到底有多遠,有多『迢迢』,我就無法體會了。所以,我常想,總有一天,我一定要乘搭火車,沿著黃河,走這一段路。從現代的銀川出發,往北走,經包頭,一直走到呼和浩特,去感受『五城何迢迢』的滋味。」

——節錄自《杜甫的五城》

 

《杜甫的五城》是一名專攻唐代史、出身馬來西亞華僑的教授,在其走到詩人但丁所說「人生旅程的一半」——三十五歲時,開始循著史冊上的地名、搭乘火車與千年前的遷客騷人們同行,以杜甫的五城為目標一系列的中國壯遊。

 

本書所書寫的旅程,並非觀光客的走馬看花,而是一名研究者的朝聖之旅。作者祖籍廣東梅縣,但出生於馬來西亞,並且多年在台灣、美國、香港之間就學與教書,直到三十五歲以前,並未在中國有過紮實的停留,那些唐代騷人們所歌頌的土地,無論是軍事的紀錄抑或貶謫的唱和,一切都在研究者的記憶中歷歷在目,卻從未用真實的感官見證。在九次的壯遊中,已過而立的作者,竟像是回到年少時代,對交通、美食、景觀無不感到新鮮與熱衷,也能從字裡行間讀出其紮實的學問,而旅行,就是他學以致用的方式。

 

同時,本書記錄作者在一九八零—九零年代之間的旅程,也記錄下當時的中國生活。作者雖對中國充滿嚮往,卻也如實寫出旅程中的人為嫌隙、基層之間交相賊,以及對外人多收外匯券、旅店與座艙分別等第的狀況。這些微妙的瑕疵,作者並非隨意帶過,而是不加批判的自然描寫。也許正如〈入西域記〉,作者遇到一名女列車員低報票價,所寫:「或許正是她那出奇的坦率,和她用的這些如此『奧妙』的字眼,使我沒有再追究下去。」當這些「方便」已成自然,似乎就不會在乎一點瑕疵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