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書店當值的雨天,終於接續閱讀那本只讀了開頭的《百年月光》。小說裡時光與角色的交錯,讓居住在桃園的我,隨著故事中的新舊地名起伏游移,不自覺地對照起自己日常的騎乘路線。腦袋一邊翻找殘留的影像,一邊想著:「嗯~這是不是那家某某店附近?轉幾個彎就會到的巷子?」又或者,「這到底是靠近蘭室、解放、草店尾那一帶,還是月眉那一塊?」
讀著讀著,也想像主角們會如何詮釋夢境裡的經歷——是試圖避免再次經歷那樣的傷痛,還是想填補夢中的遺憾?
雨聲沒停,《臺灣漫遊錄》也隨之讀完了。這兩部作品,一部設定於1938年的日治時代,一部從17世紀的南崁出發、跨越四百年歷史。一本以日本作家的旅途視角,重新觀看臺灣的街道、飲食與人情;一本描繪平埔族、漢人與原住民族群交錯的生活地圖。《臺灣漫遊錄》讓我從一道道菜餚回想起曾吃過的味道與當時的情境,沒吃過的,則開始思考該去哪裡尋找。而《百年月光》則牽引我沿著桃園的歷史與地景,打開個人與地名交織的記憶抽屜。
儘管背景、語氣、時代迥異,它們卻都以臺灣歷史為根,編織出屬於這座島嶼的故事。讓讀者在故事中感受到時代的呼吸,也在角色的對話中摸索語言、族群、性別與認同的複調紋理。讀這兩本小說,就像進行一場由內而外的島嶼探索——我們不只是走進故事,更是與尚未結束的過去對話。
其中,《臺灣漫遊錄》中兩位主角的對話讓我印象深刻。雖然字裡行間可以感受到權力與善意之間的角力,但我只能先看到善意,像千鶴子一樣會在第一時間裡無法完全判斷到底錯在哪裡。甚至忍不住心裡浮出一句話:「哪來當權者的驕傲?」……
這兩本小說,讓一個愛吃、愛喝、又住在桃園的我,徹底加重了睡眠拖延症。
都怪兩位作者,把文字處理得這麼好,讓人廢寢忘食也甘之如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