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文興的《家變》很適合挪一個空閒的下午好好閱讀,或是像作者本人說:「理想的閱讀速度應該在每小時一千字上下。一天不超過二小時。」細細品味「怪文字」造就的文學魅力。
「一個多風的下午,一位滿面愁容的老人將一扇籬門輕輕掩上後,向籬後的屋宅投了最後一眼,便轉身放步離去。他直未再轉頭,直走到巷底後轉彎不見。」
「……他即時了解出父親外出的原因:他父親不堪忍受他的虐待逃走了。」
——節錄自《家變》
《家變》在出版的1973年各方面都可說是驚世駭俗的,它的時間不順序、情節不道德、文字不通順。整本小說充斥著既像口語又不盡相似的行文、怪異又艱澀的選字,甚至還出現英文字母或注音符號的音節;然而,作為王文興特色的「怪文字」,在匆匆的閱讀下不成干擾,愈是深入情節愈感寒涼。
本書講述老父離家出走,其子先是忽視,而後希望家醜不可外揚而低調尋找,經數月仍無所獲,便放棄尋覓回歸正常生活。乍看之下,主角無疑是個「不孝子」,然而在尋找父親的表線下,支流為是主角回憶從小到大與父親的往事,便可發現時間作用在幼子與老父之間的變化,以及父親建立的權威是如何一點一滴的消退,值得我們反思「家庭」與「孝道」在現今的意義。